砚台百科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05-02 07:59 浏览: 次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刊印《砚笺》,中有:“红丝石为天下第一石,有脂脉助墨光。”包括红丝石在内的山东省境内的石砚从1970年代起被总称为鲁砚,包括十几种砚石,其中既有红丝砚,也有深藏海岛与山川中的砚石。在上博博物馆与山东鲁砚协会的支持下,《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前不久赴青州、长岛和曲阜三地,探寻鲁砚在山与石、海与岛间的传承的掠影。
山东省青州市黑山的红丝石宋洞(左)与明清洞(右),两个坑口相隔很近
山东省青州市黑山的红丝石唐洞,目前已经被保护性填埋
砚工杜吉河(左)与鲁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文德(右)在商量怎么雕刻一块红丝石
黑山红丝老坑发现的明清石工的工具与瓷器碎片
红丝砚非遗传承人高东亮的砚作
王守双提供的砣矶石洞远景,洞口已经因塌方而被掩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御题的砣矶砚
砣矶岛北村收集到的清代荷花砣矶砚
在李春汉的工作室,他与助手在储存的尼山石料中选择制砚的材料。
李春汉在工作室内制作尼山砚。
雕刻完成后打磨的工序。
山东曲阜尼山五老峰
王守双制作的砣矶砚
李春汉制作的尼山砚
山东属古九州中的青州,《尚书·禹贡》有记:“海岱惟青州……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 怪石。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
在盐、絺、海物、铅、松等物产之外,还要记录下“怪石”,齐鲁之地的石材之丰富多样可见一斑。
因此,也难怪上世纪70年代之后,山东籍工艺美术家石可老先生在踏遍山东半岛的山山水水,摸清了红丝石、淄石、尼山石、徐公石、浮莱石、田横石、砣矶石、金星石、温石、燕子石等多种鲁石在当时的分布情况以及特性和特色之后,会产生以“鲁砚”命名这一荟萃山东半岛各个砚石种类的砚种的想法。1978年,山东的各个砚种在北京团城集中展览,展览定名“鲁砚汇报展”,石可随后又于1979年出版了《鲁砚》和《鲁砚谱》两本著作,最终确定了“鲁砚”之名。
鲁砚名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克唐无疑是其中代表。曾有人赞誉他的作品“取天工之造化,构思新颖、手法质朴、简洁抒情,赋顽石以生命”。从石可弘扬鲁砚到刘克唐雕砚,再到今天。在这40年中,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发生的变化却很惊人。山东半岛,因地质运动而生的“怪石”,经历各封建王朝而兴的不同砚种,以及伴随着改革开放而一路走到今天的“鲁砚”,究竟继承着何种传统?传承着多少文化?面临着什么困境与发展机遇?
在山东鲁砚协会顾问、深圳大学王正光教授指点下,《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赴青州、长岛和曲阜三地,访青州红丝砚、长岛砣矶砚与曲阜尼山砚之古迹与现况,窥看鲁砚在山与石、海与岛间传承的掠影,寻觅在文化与经营间今日鲁砚所循之道。
青州之石
青州红丝石的名气,且不必说西晋张华《博物志》的“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唐代柳公权《论砚》的“蓄砚以青州为第一”,宋代欧阳修《砚谱》的“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和苏易简《文房四谱》的“天下名砚四十余品,以青州黑山红丝石为第一”等“第一”的记述,且说,曹雪芹之祖父曹寅校刊印《砚笺》,其中记有:“红丝石为天下第一石,有脂脉助墨光。”而曹寅之幕僚张云章在《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入都》中吟道:“天上惊传降石麟,先生谒帝戒慈辰。俶装继相萧为侣,取印提戈彬作伦。书带小同开页细,凤毛灵运出池新。归时汤饼应召我,祖砚传看入座宾。”因此,有人认为曹氏的“祖砚”或许即红丝砚,而更有指脂砚斋的“脂砚”即红丝砚,竟似乎《石头记》的石头也就是红丝石了。一时间,附和者有之,批驳者有之,成了一段公案。
此说虽然不牢靠,但是并不毁青州红丝砚之名。
石本天成。为了寻鲁砚之踪,石可曾于1978年春至青州黑山红丝石洞,两次探采仅得一小块,“其质较一般红丝石稍软,紫红地灰黄刷丝纹,质嫩理润,色泽华缛而不浮艳,手拭如膏,似有游液渗透,与墨相亲,发墨如泛油,墨色相凝如漆”,感慨“无怪柳公权、欧阳修、唐彦猷、苏易简重红丝石砚,誉为诸砚之首”。
砚石虽然“稀世之瑰珍”,然而仅有薄薄的矿脉。曾参与组织在1978年的北京团城鲁砚汇报展的工艺美术家姜书璞先生则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少见到红丝砚的踪影。于是,一些有识之士便开始找砚书,查府志,做民间调查,想对红丝砚探个究竟……石可老师开始带人反复往返于青州黑山和临朐老崖崮,我有幸成为石老师首选的助手和学生。石先生与我等着黑山老坑及周边山坳多次采掘,因受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始终没有找到理想之石,而在临朐老崖崮的寻访采掘则收获颇丰,故在1978年鲁砚赴京展览中让老崖崮红丝砚唱了主角戏。”
由山东省鲁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文德的带路,《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访青州黑山,一探昔日的红丝石坑。
黑山位于青州城西40里的邵庄镇,在邵庄镇与青州红丝砚协会副会长杜吉河相会后,再驱车上山。
黑山又名黑龙山,海拔450米,因石黑如墨而得名,相传过去曾是佛道两家共同开发的道场。其山势东低西高,主峰向南一弯,宛如一条昂首的黑色巨龙。
黑山上的石头都是标准的青石,从山脚至山腰,可踏着石阶而上。李文德告诉《艺术评论》,这并不是人工修建的阶梯,而是人们上下山常循之路、反复踩踏下暴露出来的山石。
至半山老母洞再往上,就没有石阶路可走了。缘灌木掩隐的小路渐行渐上,沿途李文德也常常指出偶然见到的夹杂于青石断裂层中的红丝石苗,不时地能发现显而易见的新盗采的痕迹,总是惹李文德、杜吉河感慨不已。
至山中上部,有相隔不远的三处地点就是黑山红丝石的“唐洞”、“宋洞”和“明清洞”了。
如今,“唐洞”已经被保护性填埋,高不过1米的洞口以可还原的材料填充掩埋,无法一窥其中究竟,洞口之上依稀镌刻有字,而模糊不清,似“大唐中和”年号。
据杜吉河介绍,继石可带队考察青州黑山红丝石,在唐宋洞上层发现有薄薄的矿脉之后,直到2012年,才又发现了“宋洞”和“明清洞”。
“宋洞”即从“唐洞”在东行约70米,洞口上约1米多的地方刻有“大观四年七月二十三日李海”字样,估计为采石者所刻,洞口目前被山石土所遮盖,除去石土之后也仅容一人匍匐而入。据杜吉河介绍,洞深约20米,观察洞内砚石,主要分上下两层,以下层石质为优,下层石大约20厘米厚,从砚石花纹颜色看,大约分三种:一是淡黄色刷丝;二是淡黄色显红黄金星纹理;三是红色基调,红如鸡血,刷丝细如牛毛,但蜂窝较多应不为古人采用制砚。
而就在“宋洞”边上,即是“明清洞”。目前,其局促入口也同样被土石大树遮掩,据介绍,明清洞深约16米,发现的时候其中有大量石渣,同时还出土了铁镐和明清瓷质茶碗的碎片,估计铁镐是当年石工挖石用的工具,而茶碗也同样是石工所用过的。
据石可《鲁砚》记载,在黑山各处石洞历年采石所留的崖壁题刻,应当还有“大元至正二年”、“洪武二年”、“弘治士年”、“大清乾隆”、“道光二年”、“同治三年”、“光绪三十四年”、“民国十四年”等。
而现代发掘的黑山红丝石坑口则有从“文革”后期开挖的“基建连坑”以及1984年青州市石雕工艺厂成立后发现并挖掘的“松林坑”等。迄今为止,“青州黑山从古到今共有新老红丝石洞40余处”,杜吉河介绍说。
已故青州石雕艺人高学志曾为青州红丝石砚这一文化遗产的开发与研究作出过突出贡献,从1970年代末带领其三个儿子从事红丝石的开采、加工、研究,如今,高学志老人的孙子高东亮继承祖父遗志,先后拜刘克唐、姜书璞为师,致力于红丝石砚的开发研究,现为红丝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杜吉河则是青州红丝砚协会副会长,也是一名砚工,在黑山脚下的邵庄镇开了一家前店后坊的“古州聚宝斋”,算是砚工中生活不错的。
从黑山回到青州市城区,进了按照古城风貌打造的宋城,工艺民俗的店铺鳞次栉比,或许因为并不是周末,加之暑气蒸人,街上行人寥寥。
在李文德的红丝砚店铺里,他翻检资料,告诉记者:“到明清时期,由于经济、战争等原因,加之资源稀少,开采难度大,红丝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2000年之后,在黑山多处发现了红丝石矿脉,因此近几年,政府主管部门对黑山作了科学规划,遵循保护生态、合理开发的原则。”
说到红丝砚的历史,不能不提宋代书法家米芾,他在《砚史·用品》中记:“理密,声坚清,色青黑,白点如弹,不着墨,墨无光,好事者但置为一器可。红丝石作器甚佳,大抵色白而纹红者慢,发墨,亦渍墨,不可洗,必磨治之;纹理斑石赤者,不渍墨,发墨有光,而纹大不入看。慢者经暍则色损,冻则裂,干则不可磨墨,浸经日方可用,一用又可涤,非品之善。”
对于米芾牢骚满腹的评价,李文德笑说:“红丝砚石品不同,导致优劣差别很大。高品质的红丝石产量很小。米芾或许就是没有遇到好的红丝石吧。”
即将离开青州之际,李文德坚持要带记者去一次青州博物馆,“哪怕就20分钟,看一眼龙兴寺佛造像”。1996年出土的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包括北魏至北宋延续500年间的石、玉、陶、铁、木和泥造像200余尊。观赏之际,李文德说:“每有朋友来青州,我都一定要他来看。这北魏、北齐时代的佛像,以青州的石头雕刻的,就是要比唐代用河北的石头雕刻出来的那些更有神韵。”